Another learning example
I am learning how to create categories with blogpost and looked up in the net. I found an example by OldCola which is quite cool. I am trying this out here.
我們都在這個過去與未來的交界啊!
I am learning how to create categories with blogpost and looked up in the net. I found an example by OldCola which is quite cool. I am trying this out here.
《Observations》
我對台灣的經濟狀況與一般國民的工作生態、產業焦點,很有興趣。前一陣子常跟 I 討論許多關於為什麼台灣經濟(或是經濟指數)的緩慢成長的現象。過去十年來,平圴每個人每年大概多賺了二千多美金,約為六萬多、七萬台幣。平圴下來每個月 我們大概多賺了差不多不到五千元台幣。
如果說國民生產毛額被準確地計算,包括了台灣廠商在大陸及其它地區設廠之後的所得,那麼這個數字是有點讓人覺得不可思義。
Year | 國內生產毛額(USD) | 國民生產毛額(USD) |
1995 | 12,906 | 13,103 |
2003 | 13,327 | 13,752 |
2004 | 14,271 | 14,770 |
2005 | 15,271 | 15,676 |
(億元台幣) | 1995 | 2004 | 營收成長百分比 |
台塑化 | 8 | 3474 | 45016.88% |
廣達 | 88 | 3245 | 3603.77% |
仁寶 | 131 | 2114 | 1518.61% |
宏碁 | 82 | 1291 | 1482.23% |
明碁 | 263 | 1477 | 461.60% |
台積電 | 287 | 2559 | 791.64% |
光寶 | 175 | 1558 | 790.29% |
標籤: observation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是這樣說的:
根據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統計資料,美國企業壽命超過5年以上者僅佔40%不到,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7年,且科技含量愈高的企業平均壽命愈短,高科技企業有90%活不過5年;大陸企業的壽命更短,根據大陸科學投資雜誌調查資料,大陸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約4年,平均每7家企業有1家在1年內倒閉;至於台灣企業平均壽命則眾說紛紜,其中,7.5年的壽命被許多機構採用。
我想到我們家附近有一家麵店,叫「老娘麵店」,每天晚上高朋滿座,常常到很晚的時候還有川流不息的客人,老闆忙著切小菜,媽媽忙著下麵,太太(或是妹妹?)忙著算錢端菜,每天晚上都忙得喘不過氣來。據說這家店在這邊很多很多年了。旁邊的早餐店,老闆住我們家樓下,好像也做了好幾年的生意,還有樓下的美髮院、街上的豆漿店、夜市的小攤....
也許「企業」追尋的目標更為遠大,尤其是高科技企業,關係到幾萬員工的生計,外滙存底、國民生產毛額(雖然我聽說台灣的GDP已經十年沒有很多的改變了。)
但如果從這個高比例的短命記錄來看,在高科技產業下的員工突然就成了高科技業裏的吉普賽人了。作個小生意日子還踏實得多?
標籤: observation
一定是很怪吧,如果走進一間這樣的房間,可能會以為是施工中的量測線之類的吧。 但是如果你退到這個角度來看的話..... 很神奇吧,二維資訊經由腦部處理之後就變成三維了。大腦也很容易被欺騙的呢。 這裏有更多的例子。很有趣。
標籤: life whirl
我在內湖科學園區的高級辦公大樓的中庭,看到這樣的景象。
我在大樓中底看到上一個樓層的穿廊,一位老先生,微佝著背,手裏拿著一個鋼製水杯,慢慢地經過。在你的一輩子裏,看到多少佝僂、拿著鋼杯的老人?我看過很多很多這樣的老人,在家裏附近的公園,許多大樓的一樓守衞室..等。但這個看似平常的景象,卻引起了自己一個無以名狀的感覺。
我走回我的坐位,突然了解到這個景象的意義了。
這是我在這個美麗辦公大樓工作這些日子以來,第一位看到的佝僂老人。也是我在這個辦公區域,第一次看到的佝僂老人,穿著毛背心西裝褲,拿著水杯的樣子。
啊,原來這個高科技的辦公區域,是容不下這樣的老人的。在這個地方稍有年紀的人,大概都在辦公大樓的頂樓,有著大大觀景窗的位置吧。連門衞都不允許是老人的高科技園區耶。
位在頂樓管理階層的老先生們,還不夠老到放棄自己上千萬的年薪與股票,還有權勢,沒位在頂樓管理階層的老先生們,大概都在還沒成為老先生時就抱著股票退休去了吧。
...
標籤: life whirl
一個從事有機食品的前同事用了吃有機食物來比擬工作。
「我一開始的時候,也不太能接受有機食物。嚐起來味道沒有那麼好。但是我愈吃就愈喜歡。那些很好吃的食物剛吃下去的時候感覺真的很好,但是對身體並不好,很好喝的飲料,常常並不解渴。」
工作就像吃東西一樣,有很多東西剛吃很好吃,但卻不能解身體的渴。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上得到刺激感,腎上腺素因為要面對不停的突發狀況而持續維持在高水位,讓我們感覺精神亦亦。或是一件案子的成交、談到更好的採購折扣、行銷案獲得採用... 都是讓我們上癮的東西,但是它們能夠解心靈的渴嗎?如果可以的話,延長的工作時間,更多的工作挑戰,應該都讓人無限的快樂下去。但很顯然的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社會並沒有因為工作生態的改變,而愈來愈快樂。
顯然解心靈的渴的妙方並不是單純的工作成就,而可能是一組雞尾酒藥方。
標籤: life whirl
我們的生活裏總有許多精采對話,但常常就在對話結束時消失掉。
因為我是有自認(與他認)但沒有醫學證明的「缺乏長期記憶」的問題。
在我的中期記憶還沒有消失之前,想在這邊記錄我們討論的關於台灣人的「文化」問題。
大概從唸大學、十幾年前時,就覺得台灣在一個努力逃離中國的標籤,卻又找不到自己在整個世界中的定位的問題。對我來說,這個問題一直到最近才有了一個「似乎是」的出口。
什麼叫做台灣特有的「文化」?我們拿哪一個文化標的來作比較?中國、歐陸、韓國、日本,還是美國?台灣其實跟這些國家經歷的過程都不大一樣。
最近常聽到台灣的「中小企業精神」也許就是一種台灣特有的「文化」特色。或是台灣因為經歷不同的殖民時代之後發展出特有的溫和性格(或是在不同文化下的生存靭性?)。
好像與其從外部的價值觀來評斷台灣「有沒有」其獨特的文化,也許我們可以從內而外地找尋我們自己發展出的獨特的地方,發展它的好的部份,調整不良的部份。
隱隱約約,答案是否呼之欲出?
標籤: observation
很久沒有癈寢忘食地看一本中文,非小說的書。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新意(originality)吸引自己的長久專注。當然也是因為生活煩忙,總是很容易地找到藉口放下手中在看的書。
讀到【美學的經濟】之時,就完完全全地被這本書的第一章:美學的經濟所吸引。非常值得推薦。我喜歡詹偉雄談其它美學經濟的經驗對台灣經濟的啟發,尤其是對身在科技產業中的我來說。更喜歡的部份在於談論經濟與國家發展之後,回頭反省人類社會、人性的一些更根本的問題,快樂、價值的問題。
- 美的事物都是視覺協調的,也是讓你愉悅舒適的,但更重要的是這美的事物,能不能提供人類更多的生活哲學和反省,它是否隱含一種主張,可以為人類生活的焦慮給出一種答案或方向。
- 台灣的這一次的轉型,挑戰比以往的每一次難關都深刻,因為要由製造業經濟向創意經濟躍進,不是靠著「科學園區」、「技術轉移」、「政策獎勵」等既成經驗和做法就可過關,創意經濟的特色是「產品或服務擁有獨特歡愉的體驗價值」,它要求台灣原本高度工具理性的產業和社會,必須歷經一次深感性的心靈洗禮。
- 愛爾蘭的都柏林是當今全球的軟體工業重鎮....這些企業和這些國際創意人才為何會被都柏林吸引?很重要的原因是:愛爾蘭政府刻意拓展都柏林市豐富的人文藝術傳統.... 以吸引創意人才在此工作和定居。而結果證明:創意的環境會不斷吸引創意人才,更多的創意人才又讓創意的城市更有創意。
- 創意,來自生活經驗的咀嚼。
- 台灣的新企業家鍾情Armani,便在於這個品牌弔詭地結合了現代主義裡「極簡」的美學風格,以及西方中世紀貴族鑑別身分「繁複」視覺儀式。
- 時至今日,西方社會裡的「變換髮型」已經不再是激進的叛逆行為,而是「轉換自我身分」的一種無窮實驗,它促成了一個新行業的興起、宣示了「個人重新獲得了主控自己身體的至高權力」,也暗示了「社會自我的快速解組、重組」成為常態。
標籤: observation
BBC NEWS | Science/Nature | Darwin's warm pond theory tested:
一百四千年前,達爾文想像生命是在遠古時代,在一個「溫暖的小池塘」開始。1920年代又有俄國生物學家 A. L. Oparin的【物種起源】一書,陳述『原始熱湯』(Primordal soup)的假設。
最近UC Santa Cruz的化學家 David Deamer在俄羅斯及加洲的火山區進行了相關的實驗,想要證實在溫度很高的火山泥湖中是不是會產生如達爾文及歐帕林所描述的化學反應,造成生命的起源。
實驗結果顯示,有機物質在高溫的環境下會強烈地附著在泥上,阻止了互相的化學反應。
即使生命真的從原始熱湯中產生,現今似乎還沒有合理的解釋說明這些製造生命的必要有機化學物質的來源。Max Bernstein博士認為這些物質有可能來自於其它星球,經由慧星或是磒石帶到地球上來。
生命的起源與宇宙的關係,仍是一個令許多科學家著迷的話題。
標籤: observation
BBC NEWS | World | Asia-Pacific | China defends internet regulation: "China defends internet regulation" The media freedom in China has been a popular topic due to Google's recent comprise and US congress's concern. Besides internet censorship issue, there's also news about Chinese news paper "Ice Point" has been prohibited from publishing. I heard this morning from radio about the result of the "Ice point" episode. The ban has been lifted with a condition the chief editor can't reseume his job at the press. The commentor said that the result shows th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finally overides the political control of the media. My question is if the media is under such heavy controled, how do we know the result is not pre-arranged by the political power? We should not be so optomistic when there's no transparency of what has been controlled.
張貼者: junehsieh 於 12:27 PM 0 意見
標籤: observation
二月的哈佛管理雜誌在去年七月時集結一群活躍的商業、管理及經濟的思想家,在日內瓦討論什麼會是2006年的「突破性」(breakthrough)概念。他們對這些概念的定義是這樣的(或是他們對breakthrough這個字的定義是這樣的):這些概念比較像是跳板、而非一個完美的落點;是來激發我們的思考,而不是決對的答案;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他們列出了二十個具有突破性的點子,反應他們觀察到今年的管理與商業趨勢:
張貼者: junehsieh 於 12:44 PM 0 意見
標籤: observation
《Life Whirl》
有些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彼此並不合適。可惜你們不是那樣子的兩個人。
所以你們慢慢地接近,彼此試探,在模糊的界線中、愛與恨的交界裏來來回回,受盡苦楚。
然後,有一天,在水火之間,你突然明白,原來你們早就過了那個神奇的時刻,那個決定你們兩人之間關係的時刻。一過了那個時刻,你們就注定只能成為朋友,沒有生死相交,沒有水深火熱,不過是兩位在時空裏交會的朋友,君子之交。你們該點頭微笑地交會,然後離開,他就應該成為你的眾多網羅裏的一條捉了又放了的魚;或是反之。
既然已過了那個神奇時刻,就無所謂濃烈的什麼了。並竟你們不過是點頭的朋友啊。你也不用怨恨,也不用感謝,不過就是那麼一個朋友。記得就好。
你,不是他的心腹。很早就決定了。
張貼者: junehsieh 於 10:20 PM 1 意見
標籤: life whirl
家事做得差不多了,便出去散步。
漫步到麥當勞,便進去吃了一個板烤米香堡,坐在二樓的窗枱前面看著街上漫步的人,對面餐廳吃飯的家庭、情侣(或是夫妻)。看他們無聲互動的樣子,猜測他們的對話。
不記得自己上一次獨自一個人在麥當勞看窗景的時候了。也許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跟不再有創造力的時間一樣那麼地久。已經快要忘掉坐在街上看街景的快樂時光。
為什麼我喜歡看街景呢?或者是說,為什麼人們喜歡看街景呢?
我散步來到這裏的途中,因為看到美麗的白千層而突發奇想停下來畫了一張素寫,許多沿路的商店門口擺著元宵祭祀的貢品,攸閒的街邊香煙嬝嬝。常常在經過不同的商店時,腦子裏就閃過大大小小的念頭,甚至是路邊的一小撮小花,都可以引發一些有的沒有的想法。
我想到最近我讀的一些關於創造力的文章,還有一些關於網路的文章。有些人認為,當我們在進行一些例行的事情時,我們的左腦(理性之腦)因為不需要對那些例行及內化的時情工作,所以通常是在休息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的右腦(感情之腦)就會從平時受到左腦壓抑的狀態釋發出來,所以許多的創意在三「B」(Bed、Bath、Bus)的時候產生。我認為散步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是這跟窗景/街景有什麼關係呢?
我在散步及坐在麥當勞的時候,假設我的左腦是在半休息的狀態,右腦在活躍的狀態,這個時候又接受到很多週圍環境的複雜刺激時,也許右腦對這些複雜刺激的反應就可以產生許多聯想,形成有趣的思考?這真是個有趣的想法啊。所以我們需要創意的時候,也許除了從事讓左腦休息的活動之外,可以同時到一個有多種刺激的環境裏去。也許可以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也許我們應該就這樣的假設來設計一些實驗....
回家的路上,經過家裏附近一些有趣的場景。在我住的這一個區域,有許多非常老舊的房子,交雜著逐漸產生的新社區與大樓。往往在每天車水馬龍的大馬路邊巷子裏,就是仍為人所居的三合院,平房,還有舊舊小小的房子。這些有趣的景象,也是散步時對右腦有意義的東西吧。意義為何,一如右腦的本質,無法確切的用語言說清楚,很多只是「感覺」。但是突然想到的是,過去很多知識的取得,概念的形成,是透過交談,人與人的多層次的互動,到處地走動,整個感官的多種刺激後所建構的。在這個網路普及的時代,我們常常在網上找資料,用的通常是有限的面向(二維的圖形,文字,與漸漸被使用的聲音與影片)。感覺上還是有它的問題的。
我想用「像藝術家反轉思考」這本書裏的一句話做結論
「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受到的全部教育都要求他篩選出視覺資料,並只選擇用語言來建立概念,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他最終會不會失去看事物的能力...?」
標籤: life whirl
最近對創意與生理的關係特別有興趣,無意間逛到 Brain Waves這個布落格的一篇介紹新書「The Female Brain」的文章。
這本書的作者Louann Brizendine是UCSF的女性臨床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女性及青少年情緒與荷爾蒙。
據說她在耶魯唸書的時候發現所有跟腦相關的臨床研究幾乎很少有女性個案。所以她學成後成立了美國第一家專門治療女性腦部疾病的診所。
這本八月要上市的書,總結了她將近二十年對女性臨床生理性理學的研究及個人的經驗。
看起來很有意思。不知道台灣出版社有沒有人簽了這本書。看起來很值得期待。
張貼者: junehsieh 於 11:31 AM 0 意見
標籤: observation
說實在的,看到這樣的新聞照片,有點不知所措。夜裏會發光的豬?
"Taiwan is not claiming a world first. Others have bred partially fluorescent pigs before; but the researchers insist the three pigs they have produced are better. They are the only ones that are green from the inside out. Even their heart and internal organs are green, the researchers say."
標籤: observation
ThereIS 說,我是「不告訴你」專家。因為生活裏老是神神秘秘地買些他不知道我要拿來釘什麼的木板,漆什麼的油漆,用在哪裏的A23電池。他總是很好奇地問我,我總是很神秘地說,「不告訴你」。像是在這邊的喃喃自語,或是用舊酒木盒改裝的鐘,都是想要關起門來悄悄地做完之後,再「哇啦!」一聲地展現在ThereIs前面。像個孩子一樣地不想要讓人家看見自己還沒完成的作品。 其實本來要開始寫關於ThereIS的朋友的人生故事。試了兩次,又全部洗白。愈精彩的故事,愈有意義的事情,似乎就愈難寫得出來。所以只好在這裏從「還是不知道要寫什麼」來做開始。反正其實也沒有人在閱讀。 自己常常會想不能用以前的方式寫字的關係。常常想到什麼「Significant」的東西,英文就冒了出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自己其實是「leading a double life」?生活是中文,生活是理性的,跟工作相關的,跟做一個好的家人相關的,跟勤奮相關的。情緒來的時候,右大腦醒來的時候,就換了一個角色,為了區辨這個跟理性的另一個自己,就用英文跟自己說話,說那些帶有感覺的東西。很怪。 比起她的故事,我應該把「leading a double life」這一句話徹底地刪掉。 她,才是從很小很小開始,就過著兩個角色的生活。不只她,還有他、他、她、她。也許還有很多很多在困惑裏掙扎的人,也過著兩種角色的生活,只是他們從來不知道另一個角色的存在,只是他們一直在一個沒有語言可以陳述的另一個世界裏。這時我們不禁要感嘆我們對人與這個世界的理解是那麼的有限,所以我們創造出來的世界與語言就像一個無形的牢寵,看不到,卻很確定地在那裏。 人生是很複雜的。人類的世界卻總是想要用很簡單的概念來制定生活的規則。當這些簡單規則失效時,太相信這些規則的人就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所以我喜歡「無常」這兩個字,或是這個小小的概念。 世界,真的不是決對的。
標籤: life wh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