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這代與那代

現在這個工作的一個好處是,可以很平等地跟剛畢業的大學生們相處,有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和其中的一些人交換對事情的看法。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關於天下雜誌對現在大學生「素質」的「調查」。其中有一句話(引述調查)說道:「現代的大學生有87.6%的人認為大學生的素質下降..」。因為這個論點在羅輯上的問題,讓人很想要進一步了解天下雜誌倒底作了什麼調查。但在還沒找到原始調查細節之前,我和 C 作了一些相關的討論。

首先是關於素質問題。如果大家同意也許「勤奮」是定義「大學生的素質」中的一部份,那我們就可以繼續談論下去。同事舉了一個例子,提到現在普偏認為大學生不夠「勤奮」。C 說一般人會舉說現在大陸學生清晨到圖書館門口排隊等著到圖書館讀書的例子,來跟台灣學生作比對,而得到「現在台灣學生不夠勤奮」這樣的結論。這一個例子讓我跟 C 繼續討論到,我們如何定義「勤奮」。

C 初步的建議是,不因為考試或是dead line的原因而想到圖書館唸書,應該就是「勤奮」的一種表徵。(雖然在關於大陸學生的報導裏並沒有提到他們是在考試還是非考試期間清晨起來到圖書館前排隊)。所以那些不因為考試而讀書的學生就是勤奮的學生。看來似乎「自發性」的用功代表了勤奮的表現。我們可以接下來談談「自發性」的這個部份。

讓我們看看大陸大學生清晨起來排圖書館位置是不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吧。這讓我想到高中時自己也會為了佔到一個圖書館的位置而早早在圖書館還沒開門前去圖書館排隊。我們可能比某些人早了一個月開始做這個事情,但其實說穿了不是為了近期考試就是為了遠期考試。那時的我可能有不錯的動機,但究竟有多「自發」呢?充其量不過是為了符合眾人的期待而努力唸書吧。這樣的自己很「自發」嗎?大陸的學生們可能也是為了眾人普偏認同的價值觀而汲汲營營。就我看來,「自發性」還是不能很精準地說明勤奮這個行為,因為自發性本生就很模糊(倒底受到週圍環境的壓迫到什麼程度造成的自我行動不算「自發」呢?)。

我提出了一個建議,認為不管是什麼目的,也許不是課業上的,也許是經濟上的(或講白了是金錢上的),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而付出努力的就算是勤奮吧。這種努力可是要有突破一些習性或困難的,流點汗的才算哦。也就是說,做起來一點都不覺得難而不停地做下去而達到目的的過程,可不看做是勤奮哦。(譬如吃好吃的東西,一直吃下去,到吃不下停下來的過程,我可不認為這是勤奮啊。)勤奮一定要流點汗的,不管是為了賺錢、拿書卷獎或是追女孩子等事情,只要為了達到他的目的而流汗,就是勤奮吧。

我刻意想辦法避開討論上會碰到因為社會變遷而改變的價值系統的問題,而建議了這個似乎可以獨立於價值系統之外的標準。

我問 C 說現在的大學生會不會常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而流汗(做困難的事,不停地面對挫折..),答案好像是不大有的樣子。

後來我試著比較自己那個時代和現在這個時代的大學生有什麼不同。C 說,現在的大學生普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也會花時間去尋找,但大部份的人畢業後都不知道自己「想」或「要」做什麼。似乎真正找到想要做的事情,然後邁步向前這件事情,比起我們那個年代要花上更久的時間。

我想到我們那個時候,九0年代中期,政治運動興盛的尾巴,一些社會改革運動,像是社區營造運動,或是保育運動熱烈地進行著。那時候我們似乎處在一個狀態下,相信只要努力的話好像就可以變什麼。在那個時候,出國留學也許不只是一個社會與家人的期許,對個人而言常是一個「出去看世界」的「夢想」,很多大學生為了這個「夢想」努力。那個時代的我們並沒有比現在的大學生明智多少(因為在某些人身上發生的事實證明我們當初那種認為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什麼的熱情是有點某些面向的天真),但那個時候我們是這樣相信。C 說現在的大學生好像沒有這樣的想法,似乎不認為努力可以改變什麼事情,而且似乎有因為挫折而輕易放棄的傾向。

我們那個時代,進大學之後常在社團裏找到那時自認為是「真正」自己的興趣(相較於因為聯考志願落點的關係進了一個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進來的系),很多人的生命因為社團而有了完全不同的路徑。我很好奇現在的學生在這個部份是否還是一樣。C 告訴我現在學生不大熱衷社團,因為他們再也不需要從社團中找到歸屬(如果在系上找不到的話),他們通常可以在MSN上找到歸屬感。(或是進行社交生活),社團不在扮演重要的角色了。那麼現在的學生在哪裏探索他們真正的興趣呢?C 告訴我,現在的選擇太多了,還有網路上有太多資訊了(大部份在PTT就獲得了滿足,我自己心中的註解)。

我很好奇除了趕報告跟應付考試、MSN聯絡感情,現在的學生都把時間拿來作什麼呢?「現在很多學生把時間花在網路與電動上..」C 說。

如果電玩真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time killer,我真希望這些電動能夠有一些主題試的設計,所以致在不可控制地玩完之後,除了攻略多知道了一些,還可以有些不同的收獲。(我們現在可以選擇看比較有意義的邪惡電視)

現代的大學生似乎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沒有我們那個時代一些盲目信仰的熱情。有些人認為是因為他們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是從許多父母忙著送孩子到安親班,以免自己的孩子落人後的行為看來,現代的家長並沒有比以前的家長在表面上或是暗地裏給孩子更多多元發展的自由與資源。另一個我可以試想到的原因是現在的社會的確比我們以前要多元,到處充斥著滿溢的資訊。我認為後者是對現代學生的一個很大的考驗,如何在紛多的資訊裏面找到可以幫助自己定位的部份。更多的資訊,要分辨哪些是有益、哪些是對自己的真實,似乎就更難。我想師長們能在這個方面對學生們有所啟發引導的部份也有限,因為我們都還在摸索如何在資訊時代有效地利用資訊而不被資訊淹沒。

關於大學生的「素質」細節我們沒有一一做討論。而似乎我們與現代學生有些因為環境改變造成的不同行為模式。但究竟現代大學生「素質」有沒有比較差呢?這恐怕是不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吧。但是我們都同意一點,如果只是用「一個角度」的價值觀來「衡量」現在大學生的素質,得到的結果恐怕除了嚇人的數字和容易借用的警語之外,對我們的社會可能沒有很大的幫助。也許需要更仔細地去探究學生行為與環境變化的關係,而不是用暨有的價值框價來作絕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