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2, 2006

哥倫比亞商學院的自製MTV



朋友介紹網路上的自製video。據說哥倫比亞大學business school每年都會舉行的follie Club活動,最初以舞台劇型式出現,始自1773年,現在的型式是由學生們自製錄影帶。

這個video的內容背景是哥倫比亞財經研究所所長Glenn Hubbard為主角,Glenn Hubbard據說原來也是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的接班候選人之一,但後來因為與布希在經濟政策上的意見不同,使得美國聯準會主席的位子被影片中的大鬍子,Ben Bernake取得。他的學生以此為主題,改編Police的歌「every breath you take」,製作成這部MTV。
歌詞如下:

[George W. Bush:] "Ben Bernanke is the right man to build on the record that Alan Greenspan has established. I will urge the Senate the act promptly to confirm Ben Bernanke as the fourteenth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Every breath you take/在你呼吸之間
Every change of rate/在你每次調息
Jobs you don't create/工作不會增加
While we still stagflate/停滯通膨仍在
I'll be watching you/我要監督你


Every single day/在每天之間
Bernanke takes my pay/Bernake搶走我的錢
When growth goes away/當經濟不再成長
Inflation will stay/通貨就要膨脹
I'll be watching you/我要監督你


Oh can't you see?/你看不到嗎?
The Fed's where I should be/我該在聯準會
How my poor heart aches/我心多麼痛
With each of your mistakes/在你每個錯誤中


First you move your lips/你只動嘴吧
Hike a few more BPS/基息再漲吧
When demand then dips/需求再下降
And the yield curve flips/殖利率變差
I'll be watching you/我會監督你

Since you came supply's lost without a trace/自從你來供給消失
I dream at night that I punch you in the face/夢裏我痛扁你
Your interest policies I cannot embrace/無法認同你的利率措施
I feel so wronged and I long for Greenspan's place/感覺真差、我要葛林斯班職
I keep cryin': Benny! Benny! Please...


Oh can't you see?/你看不到嗎?
The Fed Chair should be me/我該是主席
How my poor heart aches/我心真疼痛
When prices escalate/物價往上蹦


Every move you make/你的每一動
Every oath you take/你的每個誓言
Hope your models break/希望你策略失效
Bet that beard is fake/打賭鬍子是假
I'll be watching you/我要監督你


CBS is great/CBS很好
Wouldn't change my fate/人生不會改變
But we'll be watching you/但我要監督你
We'll be watching you/但我要監督你

哈哈

Monday, May 15, 2006

麵包食譜

基本甜麵團作法

材料

  • 1. 高筋麵粉:500g
  • 2. 砂糖:100g
  • 3. 新鮮酵母:15g(我們家附近農產超市只有真好家的「酵母發粉」,一樣好用)
  • 4. 塩:5g
  • 5. 奶粉:10g
  • 6. 冰水:260g
  • 7. 雞蛋:1隻
  • 8. 奶油:50g(我用半脂植物奶油,熱量較低)


做法:

將 1 至 5 先均勻混和,加入 6、7和成粗麵團,加入 8 ,開始揉麵。揉麵時可摔打幾下麵團,把筋打出來(食譜是這樣寫的),然後使勁揉麵,大概揉二十分鐘,揉到枱光、手光、麵光。

揉好的麵團抹上薄薄的油,蓋上布放在溫暖地方發酵四十至六十分鐘。發酵完之後分成小麵團備用,每個小麵團約為60g。每500g麵粉約可做16到18個麵包,作不完的麵團用保鮮膜包起來,靜置十五分鐘後放到冷凍庫裏,可放四十八小時(我最多放到七十二小時還不會酸)。

起酥麵包做法:

小麵團壓平,像包餃子餡一樣包入肉鬆(我用素肉鬆,大約一大匙)。包好後抹上薄薄的蛋,靜置作二次發酵。起酥皮上抹蛋,放在抹上蛋的麵團上。等麵團發酵到二倍大(或四十分鐘)即可烘烤。起酥皮大部份超市的冷凍部門都有賣。

烘烤上下約200度,烘烤十二到十五分鐘。(我們家烤箱要十五到二十分鐘酥皮才會上色)

Wala~~ 起酥麵包

Wednesday, May 10, 2006

網路上的燒餅油條

I喜歡吃燒餅,最近做了各式各樣的麵包+蔥油餅之後,覺得應該來試試作作燒餅。覺得對做過鮪魚麵包的我來說,燒餅應該難不倒我吧。

所以我去了我蠻喜歡的自助烘培網找食譜,沒看到,所以又去請問了Google一下。

食譜沒找到。找到了下面關於四種外食早餐健康組合這段資料:

危險組合 燒餅油條+米漿。 一個包了油條、肉鬆的飯糰,或是一套燒餅夾油條的熱量都超過500卡,如果再搭配豆漿或米漿,熱量遠遠超過孩子的需要
另外也有資料說一個燒餅熱量大概230大卡到250大卡。

當下就把報導印出來,貼在冰箱上面。這個危險組合,對於身材都走樣的我們,就敬謝不敏啦。放在這兒有人不小心逛到我的後花園時可以參考參考。

Tags:

野地還是我家後花園

那天讀了 Ilya的「尋找表現的形式及其他」裏的最後感慨:

有沒有可能那種聲音不在報紙上、不在被「培養」的溫室裡,而是在網路上的野地中?大家如何傾聽野地中的聲音?


時間多,所以對這件事想了很久。

我想到最近常讀的腦神經、記憶、情緒的東西。有些東西可能可以回應一下他的這個感嘆。

人類這個超級精密神腦的設計,讓我們非常有「選擇性」地處理資訊。通常與情緒連結的資訊、跟自身有關係的、有視覺影像的資訊等會被優先處理。這個選擇性的「天性」是很重要的一個設計。
俄國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Alexander Luria)曾對著名的記憶高手謝現雪夫斯基(Shereshevski)進行長期研究,發現他對週遭的所有事物,不論大小,幾乎都保有高度細節性的記憶,但也由於經驗中充斥太多無關緊要而不值得記憶的細節,使他無法進行抽象層次的思考 ~Daniel L. Schacter,記憶七罪


所以主流媒體似乎提供了人性一個方便的出口。過去人們就只要「選擇性」地注意一下幾個主流媒體人的論述,而過去媒體人的專業程度似乎在滿足方便取得資訊的條件下,被大部份人接受。所以一般人就懶得去「辨識」野地裏的無名小草。

野地裏的花草辨識起來需要一些技巧的。我們通常會帶者幾本「手冊」出野外,手冊上有花草的圖片、詳述,所以我們這些還算是特別對野花野草野地有興趣的人可以粗淺的了解這些野地裏的生物。通常野地裏的生物會引起一般人注意的原因大概就是有鮮豔的花朵、有趣的特性(含羞草)或是神奇的療效(魚腥草?)。

野地裏有一個被大家看到的方式。變有名然後被「編收」到國家公園、保護區等機制裏面。像是優勝美地啊、哈盆啊等。

講了那麼多其實是想介紹一下「pagerank」這個東西。今天在Physicorg看到一篇談到學述論文重要程度與Google搜尋結果排行的演算法PageRank的文章。很好奇地找到了網路上的tool可以算出某個url的「影響力」。據說分數是介於0到10分之間。

結果感嘆的Ilyagram的PageRank分數是5分,不感嘆的ilyajune page rank是零分。看來水鳥君都在自家的後花園兒裏種甜椒咧。也是不錯的啊。

Monday, May 08, 2006

衞斯理的錯構

『我坐在那裏,面對著牆上一幅畫。

那幅畫,畫的是一張臉孔,可是在應該是眉毛和睛的部份,被兩片尖銳的扇形物體所佔據。 那兩片扇形的、呈青藍的東西,看來像是被撕成兩半的銀杏樹葉,那個人的頭部線條,則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僵直感。』

『我終於忍不住好奇心,轉過頭去。首先,我看到了一雙線條極其動人,膚色極白的小腿,在腿彎之下,是一條黑色緞子束腳褲的褲腳。然後我抬起頭,發現站在我身後的,是一位高挑苗條,穿著醫師白袍的美麗女郎。我估計,她的年齡頂多三十出頭。她有著略微尖削的下頦,和極其白晳的皮膚--現代女性,很少人有那麼白晳的股膚!因而,醫師白袍穿在她身上,似乎也顯不出那種雪白的感覺。』

詳細描述的場景細節與異於常人的美麗女子,「倪體」兩個字在腦裏浮現出來。我忍不住往下翻去,如同二十年前往下探索的好奇心。

不大記得我的第一本「倪匡」是從什麼時候、那一本開始。最喜歡的是有徐秀美抽象人繪的封面系列。幾個踡縮在角落、廢寢忘食讀倪匡小說的記憶,還歷歷在目。踡縮其實是很真實地描繪了小時候讀衞斯理的樣子。倪匡把故事寫得太引人入甚,所以一打開書後,精神就像是變成衞斯理,上天下海,一下子在剛果的叢林裏、一下子又到了中國雲南,或是某個歐洲城堡,四處尋找疑雲的解答,肉體常常就被遺留在那個開始閱讀的樣貌姿態,一直到書看完了,精神才回竅。

還記得高中住在北投外婆家樓上。頂樓加蓋獨門獨戶,深夜時就自己一個人在窗戶被風吹得咯咯作響的房子裏看倪匡的書。看了「茫點」之後,到洗手間洗手時都不敢看鏡子,深怕在鏡子裏面看不到自己。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個時候的恐懼樣貌。也許自己現在對CSI、恐怖科幻電影的著迷,都是因為倪匡的「啟發」,特別是他那種似是而非,若真若假科學理論,總讓人一下子就「滑」到他所織構的故事情節裏。

翻開葉李華「錯構」,這種熟悉的感覺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故事是從衞斯理與一位精神科醫師(當然是位出眾的美女囉,一如所有衞斯理傳奇裏出現的女性)的互動開始。

冷若冰,美麗的女精神科醫師,告訴衞斯理,他已經在精神病院裏住了十年了。這十年來他創作不斷,但許多創作的來源是他的精神幻想,而他逐漸無法區分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甚至是他書中的各個角色,不過是精神病院裏的病友,包括衞斯理美動人的妻子,白素。

一切似乎就是這麼回事,衞斯理是精神病患,真實身分是作家,從來都不是什麼探險家。從來也沒有這位美麗的妻子,與動人的探險傳奇。冷落冰是來幫助衞斯理從幻境裏走回現實的精神科醫師。但注意細節的衞斯理卻隱隱約約感覺到有什麼地方不合羅輯....。

「錯構」的作者葉李華其實是台大電機系、柏克來大學理論物理博士。現在任職於交大科幻研究中心主任。他從不折不扣的倪匡迷(當兵時自己整理出倪匡人物譜)、研究倪匡、到變成倪匡的忘年之交。

這本書像是一個有趣實驗,是衞斯理回憶錄系列的第一本,後續還會有「同位」與「蓋世」的出版。

倪匡的衞斯理最後的身份是否真是一位長期罹患精神病的作家?冷若冰真的有辦法幫助他回到正常的狀態嗎?還是其中另有陰謀,一切不過是像雙面女間諜裏使用Alias操弄,不過只是「認知行為」的把戲?他們背後的目的又是什麼?

這一些恐怕要從「錯構」一本一本看下去,才會看到「密碼」後的「揭開密碼」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