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04, 2006

All In The Mind - 24 June 2006 - Early childhood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

澳洲廣播電台ABC有一系列關於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廣播節目。在網站上不旦有mp3可以下載,還有訪談稿提供該節目的訪談細節,是很不錯的資源。

七月二十四日的節目談到在嬰幼兒發展早期照顧者與嬰幼兒互動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節目中的主談者Dan Siegel認為,三歲以前的額葉發展提供了一些重要社會功能的基礎,譬如親密關係、同理等。在這個時期裏,嬰幼兒與照顧者的互動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訪談稿摘譯如下:

人腦裏有數億神經元,在出生時這些神經元之間彼此的連結十分不成熟,在發展的過程中,個體的經驗開始促進神經元觸發而進而產生連結。

在一般狀況下,當嬰兒哭的時候,他的哭聲會被聽見,所以他的基本需求能得到滿足。這樣的經驗使得嬰兒的腦部發展產生如此的連結,於是發展出一個一致的腦部結構組織:當他向外溝通他的內心狀態時,會有相對的反應,所以他能得到需求上的滿足... 而大腦的組織會有非常有整體性。

當幼兒向外溝通他的內在需求時得不到反應時,他的腦部學習到的是,不管我內在需求是什麼,(向外溝通後)我還是不會得到我所需要的東西,因為外在世界的其它人無法了解我需要的是什麼。幼兒會學習到獨自存在,不向外要求,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則最終甚至會和自我的身體和情緒經驗疏離。

孤兒院裏的孩子常是兩個護士照顧200個幼兒,所以幼兒的需求常常被忽略。Siegel提到如果一再地被忽略,幼兒無法從外在得到情緒的安撫,他們就會發展出自己的方式來安撫情緒,譬如說,咬自己、搖晃,想辦法對自己提供不同的刺激以分散自己的內在需求的注意。當這樣的情形維持數年之後,這些幻兒的腦部就愈發定形,對經驗的反應就愈來愈少,到了六、七歲時,那些從沒有任何親密關係的孩子很難跟其它人發展親密關係。

目前我們知識所及是在出生後十八到二十四個月時,大腦的額葉發展同理及自我調理(self-regulation)功能,如安撫自己的情緒、透過自言自語來看自己的想法,這些都從親密關係發展而來,二歲半到三歲時額葉的發展已經到一個幼兒可以去探索世界,較多社會互動的程度。所以要改變可能要在三歲以前。

但Siegel也提到人腦神經在成長後再生與重新連結的能力已是被廣泛證明的事實,所以透過檢驗自己的生命與記憶,我們可以再重建我們生命的意義。

We now know that definitively. So I believe very strongly that adults can use their minds to actually examine their lives and examine their own memory systems to make sense of their lives and then alter the way their brains function, so they can actually free themselves up from what used to be a prison of the past.


Tags:

2 comments:

ilya said...

.... 免於作為過去的囚犯。

這是人的能力,重新面對過去。這讓我沉思許久....

skywalker said...

新生兒啼哭時,大人(特別是老人家)常常抱持著「不要馬上回應她/他,免得寵習慣了」的觀念。

在那些當下,我總是想起《EVA》中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