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推論的極性元素

聽了一場演講,講的是推理元素的「極性」。英文上是「Polarity in reasoning」。

講者是英國卡地夫大學的心理系教授,Merideth Gattits

她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在研究人們借由圖形進行溝通的認知歷程。在溝通上,借由語言與圖形來溝通這件事背後有一些根本上的差異。據Gattis的說法,語言的溝通是基於「convention」,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同意某個名詞指射相同的事物。譬如說,我們必須學習且同意「桌子」這個詞所指射的物件。但圖形溝通並不需要有這樣的特性,那麼人麼是如何藉由圖形來溝通的呢?

古典理論談到圖形溝通時有兩個理論,一個是「iconicity」,另一個是「association」。前者認為人們透過了解圖形呈現物體的「物理表徵」的相似性,來了解圖形的意義。後者是則是根據我們對圖形所有的自身經驗的聯結,而得到圖形的意函。Gattis發展出第三種理論,她認為圖形溝通是在於圖形裏的元素之間的「關係結構」(relational structure)。也就是說我們透過了解圖形元素間的關係,甚至關係的關係,來建構圖形的意義。而且她發現當人們用圖形的「關係結構」來進行推論時,通常可以得到較好的結果。(但她在此並沒有詳述所謂的較好結果的比較方式與基礎是什麼)

當我們理解A物件與B物件(或是知覺)之間有關係後,我們如何正確地理解兩個物件之間的關係呢?據Gattis的理論,每個物件本生可能就有其「極性」。所以她後進行了一些相關的研究來檢視這個理論。而這個物件的極性,就是她在這個演講裏所談到的內容。

Gattis指出語詞在許多時候呈現出它們的極性特徵。譬如說,人們會把「more」與「up」聯想在一起(alignment)。她對英文使用者進行了詞語配對的實驗,要求受試者把一些詞語組合與「more」跟「less」做配對,這些詞語包括「左、右」,「暗、亮」,「好、壞」,「簡單、複雜」等。在這樣的實驗中,她發現了許多詞語是具有極性的,但也有些詞語並沒有極性。她也進一步地對孩童進行類似的實驗,以探討在孩裏熟悉比較的語言之前,是否對某些關念也有極性概念。

很有趣的研究題目。

reference papers: Smith & Sera, 1992,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the polar structure of dimensions. Cognitive Psycholog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