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5, 2006

閱讀快樂-Happiness: The Science Behind Your Smile

自然期刊關於快樂的科學著作上的一句有趣的說法:關於快樂的科學研究的書啊... 就像在等公車一樣,你等得很久它不來,一來就來好幾台(顯然國內外皆同啊)。2005年出了好幾本關於快樂的科學的書(其實2006年還有哈佛的Danile Gilbert出的 Stumbling on Happiness),其中一本是New catstle的心理學家Daniel Nettle(I 得了蕁麻疹,nettle rash 之後的第三天,我收到Amazon寄來的Nettle的書,真巧)所著--Happiness: The Science Behind Your Smile.

這本書其實不長,我花了一個早上囫圇吞棗地把它看完.。和「不斷幸福論」相比,Nettle的書偏向以演化的觀點來解釋快樂的機制,且討論的方式也較專注在幾個議題上。

一、快樂的定義:他把快樂分成三種,第一層次的快樂,指的是較短暫的情緒,例如joy、pleasure;第二層次的快樂是對情緒的判斷,譬如幸福或是滿足,通常和認知判斷有關係,也有較長的時間面向;第三層次是生活品質,和人生的圓滿,個人的完成有關。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的快樂較容易「測量」,第三層次的快樂較不容易被測量。

二、人們一般來說是快樂的。他舉了英國對某一個年齡層的群眾作的長達數十年的研究資料(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發現這些研究對象在一到十的量表上,陳述自己快樂的程度在五以下(11,269的受試者中的90%)。他也列出跨國的研究指數,包括許多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的6.21、中國的7.05(甚至高過日本的6.53)。(這些研究主要是由伊利諾大學的ED Diener所發表)當然我們需要了解這些研究實施方法與背景資料)

三、Hedonic Treadmill理論(原由Brickman及Campell提出),追尋終極的快樂就像是在跑跑步機一樣。因為「適應」的關係,我們以為我們得到的快樂會持久,但過一陣子之後我們會回到一個恒常的狀態。就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會因此而追尋「快樂」,這個機制可能會讓我們持續競爭,以達到繁演的目的。

四、經濟學家Robert Frank把快樂的來源分成兩種,一種是positional goods,一種是non-positional goods。金錢、汽車、社會地位是positional goods,健康、快樂、自由是non-positional goods,兩者主要的差異是這些「物品」的價值是否需要與其它人比較來顯現。Frank認為這個心理機制是演化的遺跡,繁演的成功和相對狀況有關而非決對的健康狀態。(這點在高度社會化的靈長類尤其明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雄性有較多的交配機會)。但這個演化結果讓我們不斷追求positional goods,也不斷被趕上,迫使我們必須再繼續不停向前。

五、天生快樂:人格特質在人們能不能快樂上扮演重要角色。神經質的程度(Neuroticism)和內外向跟快不快樂有很大的關係。較神經質的人較不容易快樂。

最近的研究發現一個叫作5HTT(這裏有一篇有趣的文章:所以快樂與長短有關?)的基因和血清素的系統建造有關。這個基因有兩種型式,長型與短型。有長型5HTT的人和兩個短型的人相較,似乎平均上較不神經質(嚴謹來說是在Neuroticism量表上分數較低)。

不過Nettle舉維根斯坦作例子,說明如果用第一層和第二層快樂來看維根斯坦的話,他可能活了一輩子不快樂的生活,但是從第三層次來看,他可能是快樂的。據說維根斯坦在死前要他的房東跟世人說,「Tell them I had a wonderful life」。Nettle也政治正確地補充說雖然似乎人格特質在我們能不能快樂上扮演重要角色,卻不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許多認知行為治療及靜觀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ve therapy)來變得快樂。(如果這是我們要追求的東西的話...)

六、想要與喜歡的不同:Nettle舉了許多精彩的神經行為研究來說明想要與喜歡的不同。有一個老鼠行為的研究,讓老鼠按bar時產生電流刺激牠的lateral hypothalamus(海馬迴),研究者發現老鼠像上癮般地不停地去按bar來產生刺激電流。而當海馬迴受到刺激時,老鼠就會一直吃東西。這個時候如果你給牠吃的東西是不好吃時,牠還是不停地吃(好可憐的老鼠)。控制欲望(wanting)的機制和依伏神經核(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多巴胺系統(dopamine system)有關。而腦內鴉片(opioid)和愉悅(pleasure)較有關。不過多巴胺系統與腦內鴉片系統彼此亦有相連,所以通常想要的東西和喜歡的東西會是相同的,但並不是總是相同。另外血清素(serotonin)在我們的快樂系統中扮演著另外一種角色,可能是調結我們正想與負向的情緒。

七、演化呀演化。為什麼恐懼與快樂的機制這麼不同呢?Nettle說這是獵豹與瞪羚,生存與晚餐的問題(Cheeata vs gazelle)。恐懼是處理生死攸關的問題,而快樂是Cheeta是不是能在這餐享用瞪羚還是其它動物的問題。所以人們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通常較為顯著。另外關於快樂的演化理論似乎和生命繁演較有關係。Nettle解釋了「想要」的演化背景,卻沒有特別談到「喜歡」或是「愉悅」的演化背景。(也許是讓我們愉悅的總的來說就是對生存或是繁演好的東西?)

八、Nettle並沒有完整地交代快樂的生理機制和第一層、第二層及第三層快樂的關係與形成,也沒有清楚描述想要與喜歡在他的三層快樂定意裏扮演的角色。但可能本來就並非他的著述重點,且在生理研究上還有許多未知與不明的地方。但總結他的論述,快樂的來源可能有兩種,一個是比較性的一個是非比較性的。我們可以從比較性的東西得到短暫的快樂,但很快的就會消失,因為我們的演化機制要我們不停地與其它個體競爭而取得較好的繁殖機會。但在追尋的過程中,我們要小心想要與喜歡的陷井。(所以有時即使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可能也不會快樂?我覺得在這裏他並沒有很清楚地論述單純得到「想要」的東西,不管喜不喜歡,是否能引發愉悅感(pleasure,第一層的快樂。)另外在先天後天之戰上,他認為有先天上的差異,但可以後天補足。(承認先天的差異也許是個好策略?)

九、引用他的話來作結吧:「... although psychology can suggest that experiencing flow or having a sense of purpos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well-being, it cannot, unfortunately,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at purpose one should have, or where one's flow will come from. This is an individual journey everyone has to make, and the answer will be different for everyone.」,心理學家也許可以找到幸福感的重要元素是什麼,這些重要元素的內容卻是因人而異的,需要自己的追尋。

Tags:

2 comments:

ilya said...

快樂公車噴

Anonymous said...

最近看了一部和恐龍妹有關的日劇
恐龍妹從小因為長得抱歉
所以總是被同學欺負
長大後 努力地想成為一名戲劇演員
也因為外表 讓她到處碰壁
雖然她充滿喜感的笑容和超爆笑的特質
是渾然天成的諧星
她始終無法擺脫從小被取笑的陰影
---
中間的橋段省略
簡單說經歷失戀 事業不順等等
----
最終 她體會到能帶給眾人歡樂的幸福感

我覺得有趣的是
無法擺脫地
需要藉由別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這件事
恐龍妹對於別人的輕視取笑所感受的痛苦是自卑的投射
沒有自信時看到的是可笑的自己
心中充滿彩虹時看到的就是可愛的自己
即使看到的是一樣的景象
自己所意識到的結論可是完全的不同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