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大陸衝衝衝
今天去了一場幾乎讓自己啞口無言的聚會。
一位在常年在大陸打滾的長輩,現在算是長住在蘇州,來參加這個聚會。他語重心長地說道,未來我們的孩子都要跟大陸的孩子競爭,而大陸進步的速度很快地就會把我們給拋在後面。大陸現在機會遍地都是,他鼓勵我們這些後生晚輩能去的就趕快去,去了那裏不要只工作,要留意遍地的機會,他感概到早年那些留意到這些機會的人,現在都已經賺飽了。
這讓我想到今天廣播裏聽到的節目,談及台灣有九位教授被大陸聘用,並談到台灣人不夠珍惜我們的學者,就薪資水平來說大陸願意出的價碼可能是六萬到十五萬美金的年薪。
這兩件事情一下子讓人心情很複雜起來。一方面覺得好像在經驗一種全國性的恐懼陰謀,似乎每個人都在想的事情都是我們很快就要被大陸人趕過去。在面對這樣的恐懼裏,大部份人的建議就是大家趕快西進吧,就衝!衝!衝!另一個很深切的感覺是似乎現在能夠衡量「競爭力」的標準就是「經濟力」。
在回程的路上我一直思考這個困惑了自己很久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去大陸才會有競爭力。當然我們不能排除自己於大陸的廣大新興市場之外,如同我們不能排除自己於印度的新興市場之外,每個國家都要面臨到這個問題。但,為什麼我們在其它歐洲國家看不到「恐陸」(或是他們也很恐陸?)我懷疑他們會有高度恐懼深怕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大陸的孩子。但,為什麼我們就會呢?
新加坡的人是不是也會認為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大陸去,未來就可以跟這些大陸的孩子作競爭?聽起來好像有點什麼不對的地方。
我想到日本人的軌跡。許多日本的產業發展似乎是「向內看」為出發點。他們思考問題,然後到國際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回到自己的國家裏精進這些方法來更進一步解決他們想解決的問題,而最好的東西一向是先滿足日本內需市場,然後再外銷到其它國家。而這樣的文化模式似乎為他們創造了在某些產業上十幾二十年的領先地位。「問根本問題的能力」似乎是很重要的元素。但也許日本產業成功模式還是在全球化影響還沒有這麼巨大以前,而也是它開始勢微的原因?
想著想著,公車就到站了。下公車時大家習慣地感激公車司機,公車司機也很親切的回應。這是十幾年前沒有的東西,而台灣的「人文」素養與人道關懷是不大一樣了。而這個我稱之為「humanity infrastructure」並不是在一天兩天裏發展出來的。我想到今天順手翻到的,張照堂寫的「影像的追尋」裏面台灣的老照片,裏面有幾張民國二十七年的照片,一張是兩個女孩子穿著洋裝與改量旗袍在淡水海水浴場盪鞦韆,笑得非常開懷;另外幾張是同一年的新竹埔看戲、上香與遊街的照片,包括這些早年台灣影像工作者在影像這件事上的思考,都讓人覺得台灣的humanity infrastructure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這和長年經歷戰亂與文革的衝擊後的大陸有著很大的不同。只是,我問I,人道關懷對經濟競爭力有幫助嗎?我想這個是個複雜而多層面的問題。但人道關懷是否能增進人類的心理效益,我想答案是比較明確的。
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濟奇蹟」後,建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有幸能站在這樣的經濟奇蹟成果上面,也許有了不同的視野。過去台灣有遍地都是的機會,現在似乎是大陸有了遍地都是的機會。但我們也許可以思考的是在我們過去的累積上面,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視野去找到在彼岸遍地機會裏確切屬於我們的位置。如果在過去我們是惡性競爭形成的經濟規模,是不是我們把同樣的做法移個地點在做一次?那麼除了在經濟的累積之外,我們的「進步」在哪裏?
我想我們還是要問根本的問題吧。